【茶農青年專輯#5】茶粿小王子鐘晨睿 包種茶香與傳統草籽粿的相遇芬芳

分享:
騎著摩托車,剛從山裡歸來,採訪那天外頭下著小雨,不經意地甩乾身上的雨水然後走進店裡顯得格外瀟灑。他是鐘晨睿,三十歲初頭的他,前幾年決定返鄉,成為德志茶園的第三代經營者。

騎著摩托車,剛從山裡歸來,採訪那天外頭下著小雨,不經意地甩乾身上的雨水然後走進店裡顯得格外瀟灑。他是鐘晨睿,三十歲初頭的他,前幾年決定返鄉,成為德志茶園的第三代經營者。

離開台北,回鄉尋求與自然共生的生活

「我喜歡在可以親近大自然的地方生活。」外文系畢業的他曾在旅遊業從事業務工作,於台北街頭奔波,與四面八方的客戶商討斡旋。灰濛天空及嘈雜街道,總讓他想起在家鄉的日子,有乾淨的空氣、溫暖的人情,閒暇時還能說走就走地騎著摩托車上山,覽山林秀水,靜觀萬物遞嬗變化。

當時雖然於台北工作,但對家鄉的風光明媚仍有眷戀之情,假日時總會回到坪林養足氣神,然後再回到台北工作,「台北工作五、六年之後,就想要回家,一方面家中長輩年事已高,一方面自己比較適合在坪林生活。」鐘晨睿說。因著對家鄉的喜愛及家人的期盼,鐘晨睿決定離開台北,回到家鄉接手家業。

傳承「茶粿」精神:欣賞樸實無華的日子裡的小確幸

「這家店就是我們的起家厝。」鐘晨睿談起家中歷史。阿公那一代是自產自銷,除了製茶,也經營著小小攤販販售飲品。後來生意漸漸興隆,由於家中人手不足,暫停了製茶工作,專心經營店舖。而父親這一代,雪隧開通前,坪林依舊是前往宜蘭的必經道路,絡繹不絕的人潮,讓店面開始發展各式與茶相關的餐飲。當時母親靈機一動,試著將富有坪林特色的「包種茶」融入在地美食「草籽粿」,並取名為「茶粿」,沒想到淡雅味道成了店裡招牌,體現早期地方的樸實生活。

「我們是用糯米製成,然後加入茶粉,最後在炊熟的糯米糰中包入餡料,所以格外Q彈。」鐘晨睿自信地介紹自家美食,手中不斷將粿皮拉長又折起,有些俏皮地展示著坪林的迷人風情。採訪當天,鐘晨睿準備了店裡的三種口味——芋頭、蘿蔔絲與紅豆讓我們品嚐,甜美軟Q的口感搭配清香的包種茶,甜味與苦澀恰到好處地襯托彼此,齒頰留香。

┃ 茶粿主要是在糯米粉團當中加入茶葉粉末、艾草、苧麻等搗碎之葉,使其帶有清香,皮Q軟且內餡美味 。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生於坪林,返鄉後的家鄉變化

「其實街景沒有太多的轉變,反倒是人的組成變了,過去這邊高齡者較多,現在富有理想的年輕人慢慢回流,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鐘晨睿緩緩說道。「雪隧還沒開通前,這裡的人真的很多,不過現在已經少了,雖然還是會希望有多一點人,但有時候也會覺得這樣安安靜靜的也不錯。」

對於坪林的未來想像,鐘晨睿希望坪林的風土人情及雲霧繚繞的山中美景,能夠在旅人們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於啜飲之際,讓茶湯帶走積日疲勞,然後在齒頰中留一口香,品味人生的回甘滋味。

┃ 茶粿與茶香豆干,是坪林的特色小吃。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分享:
鐵道觀光b

《不二味》是一本附食材的新潮感食材誌。

2013年《東北食べる通信》從日本發跡,展開一場「讓農家成為明星」的社會運動。
2017年,食通信模式在台灣正式展開旅程:旅人食通信團隊為打造屬於新世代的農業雜誌,以獨特搶眼的編排設計融合本土視覺元素,重新賦予台灣農產品躍然紙上的新鮮想像。拾起一本刊物如同接觸一份食材,以大開本呈現產地臨場感。藉由編輯團隊的巧妙企劃,步步帶出食材知識、產地風土、主題食譜、生產者故事,展現食材背後的魅力風景,從視覺、觸覺、味覺產生多層次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