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農青年專輯 #2】坪林包種茶王鄭祐昇 從「無名等外」到「特等第一」的返鄉之路

分享:
一面忙著挑選茶葉,準備沖泡大壺茶,一面回應著我們的閒聊。眼前這名青年是鄭祐昇——2019年度以「冬季包種茶」獲得「特等獎」殊榮的返鄉青年茶農,除了獲得特獎殊榮外,其他參與比賽的茶葉也都獲得評審青睞,一舉拿下3點頭等、2點參等及4點(註)優良等獎項。 現年33歲的鄭祐昇,返鄉投入茶業製造工作卻非一路順遂。

一面忙著挑選茶葉,準備沖泡大壺茶,一面回應著我們的閒聊。眼前這名青年是鄭祐昇——2019年度以「冬季包種茶」獲得「特等獎」殊榮的返鄉青年茶農,除了獲得特獎殊榮外,其他參與比賽的茶葉也都獲得評審青睞,一舉拿下3點頭等、2點參等及4點(註)優良等獎項。 現年33歲的鄭祐昇,返鄉投入茶業製造工作卻非一路順遂。

〈註〉1點:20斤。比賽茶以23.5斤為單位進行評比,20斤進行販售。一場比賽可以繳交不同時段製成的茶葉,提交1(含)以上點的茶葉。

文/紀羽倩;攝影/陳柏翰

獨子承接家業——父親古法與現代科學的拉扯

為家中獨子,回家接手似乎是必然的發展,趁著自己年輕及父親體力尚存時,辭去原本的保險工作返鄉與父親學習製茶。然而,受過科學教育的他,常與將古法奉為圭臬的父親產生觀念上的衝突。

鄭家茶廠傳至鄭祐昇已是第三代。在阿公那一代,茶葉經濟價值高,阿公靠著製茶養活一家人,將孩拉拔子長大。那時摘採以手工為主,因此即便速度再快,摘採的數量亦有限,對茶樹生長及茶葉品質的影響較小。

┃ 機採茶菁需配合良好的茶園栽培管理技術,無論手採或機採,只要認真製作的都會是好茶。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也就是說,短時間內摘採越多的茶葉,便能獲得較高報酬。這個觀念影響了鄭祐昇的父親,認為產量高便足矣,然而,父親這一代農機具的盛行影響了茶樹生長,因此鄭祐昇認為,「應該要走向精緻,量少但是品質好才是永續且茶葉好喝的關鍵」。

為了證明這一點,鄭祐昇積極參與茶葉比賽,卻沒料到血氣方剛成了發展絆腳石,在盛大的新北市茶葉品評比賽中遭遇滑鐵盧而大受打擊。

跌落谷底,力爭上游

「剛回來的第二年,參加茶葉比賽,那次比賽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送出去的茶葉全部歸為等外,也就是沒有入圍。」憶起當時景象,鄭祐昇露出尷尬又無奈的表情,繼續說道:「茶農應該都會知道這件事,因為名單就寫在大家都能看到的紙上。

那個時候,放榜後兩、三個月因為覺得丟臉都不想出門。」歷經這次慘痛的經驗,鄭祐昇並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堅定意志,決心從失敗中找尋原因。

他向茶改場詢問,希望從學術研究成果中找到解方,後來順利地在成果報告中了解茶園管理的重要性,開始重新審視施肥的方式等管理技術,像是久旱逢甘雨般,頓悟了隱藏在茶園的管理科學。與父親反覆協商討論後,終於獲得了共識,並且獲得特獎的殊榮——茶葉比賽唯一的雀屏中選。祐昇驕傲地說:「找到失敗的原因,就會知道成功的路往哪裡走。」

┃ 採茶機不但能大幅提升採收效率又能解決農忙時期的缺工狀況。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獲獎之後的繼續耕耘

特獎的殊榮,讓媒體以「茶王」封之。如是稱號,吸引了村內長輩的關心、青農同儕的注目及稱讚,使他體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道理。

儘管如此,他仍秉持著「不以物己悲喜」的態度,僅想腳踏實地製好每一次的茶,善待土地,傳承茶業文化,煮一壺好茶給經過的旅客,在談天中品嚐不同人生際遇的苦澀。

┃ 約在上午十時後(俗稱午時菁)利用採茶機器採收,陽光耀眼。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坪林茶青協會理事長鄭祐昇:「找到失敗的原因,就會知道成功的路往哪裡走。」圖/旅人食通信《不二味》

分享:
人本SDGSb

《不二味》是一本附食材的新潮感食材誌。

2013年《東北食べる通信》從日本發跡,展開一場「讓農家成為明星」的社會運動。
2017年,食通信模式在台灣正式展開旅程:旅人食通信團隊為打造屬於新世代的農業雜誌,以獨特搶眼的編排設計融合本土視覺元素,重新賦予台灣農產品躍然紙上的新鮮想像。拾起一本刊物如同接觸一份食材,以大開本呈現產地臨場感。藉由編輯團隊的巧妙企劃,步步帶出食材知識、產地風土、主題食譜、生產者故事,展現食材背後的魅力風景,從視覺、觸覺、味覺產生多層次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