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地方創生的基地,在拾豆屋之前-姜義發與游蘭英夫婦

分享:
姜先生和蘭英阿姨兩人皆已從公職退休,退休前,姜先生在鳳林鎮公所建設課服務,蘭英阿姨則是在自來水公司上班,兩人住在鳳林享受著退休的生活,他們是拾豆屋的房東先生和太太,拾豆屋這間老房子以前是他們的家。

姜先生和蘭英阿姨兩人皆已從公職退休,退休前,姜先生在鳳林鎮公所建設課服務,蘭英阿姨則是在自來水公司上班,兩人住在鳳林享受著退休的生活,他們是拾豆屋的房東先生和太太,拾豆屋這間老房子以前是他們的家。

照片、文/游焰熾

推開矮木門,走進位於大榮一村的姜宅,屋前庭院種滿綠色植栽,在陽光照射下更顯綠意盎然,進入客廳,咖啡香撲鼻而來,蘭英阿姨已在餐廳煮著咖啡,姜先生正戴著眼鏡坐在客廳的椅子上看書,客廳是挑高的天花板,白色牆面加兩面大片落地木窗,外頭陽光和煦的灑落在客廳,電視旁的書櫃放滿了書,放不下的書就從書架旁堆疊起來。

姜先生表示小時侯,這一間日式老房子,會同時住著五六戶人家,一間房間就是一戶人家,有時候鄰居有親友來訪,沒有房間可睡,就會借住在他們家,因為媽媽的好客,所以家中常常會有許多不認識的人,當然也就多出了許多玩伴,住在這裡的人會共用著廚房和公共空間。

姜先生回憶起來說這就像中國北京小胡同裡的大宅院,也很像現代所提倡的共住合作住宅概念,有時候可以在拾豆屋聽見走進來的客人說:「好懷念這裡,我小時候有在這裡玩過,那個誰誰誰就住在這個地方。」然後到處在店裡走走看看,仿彿在找尋著往日回憶。拾豆屋之前的這個空間,一定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曾經熱鬧的場景,用許多年的時間累積了不少地方創生中所提到的關係人口(註1)。

蘭英阿姨說她的父親19歲就到鳳林,在木材工廠擔任磨鋸子的師傅,後來和朋友合夥開了一間鋸木廠,第三年遇到父親的鋸木廠合夥人捲款跑掉,鋸木廠也就收起來,收掉鋸木廠的父親,有一陣子是劈木柴來賣,以維持家中的經濟,後來經人介紹就到林田山林場去做搬運木頭的工人,在她四歲的時候搬到林田山上去住,在七歲的時候全家又搬下來鳳林鎮上。

在林田山上生活三年多的童年回憶,也被蘭英阿姨提筆寫下,描述當時在林田山上生活的情形,從大觀嶺、溫泉站、坐流籠刺激的經驗等,點點滴滴都是她美麗的童年回憶。後來考進自來水公司,曾擔任做帳、管料、櫃檯等工作,在自來水公司上班的時間前前後後加起來48年了。

蘭英阿姨覺得現在住在鳳林的生活很好,要安靜也可以,要參與活動也可以,是一個動靜皆宜的小鎮。 拾豆屋現在成為鳳林地方創生的基地,讓年輕人有一個可以發揮的空間,姜先生和蘭英阿姨就像給了我們一個支點,讓我們創生團隊的年輕人在鳳林努力工作生活外,還有地方聚會歇腳,希望能再為老街區打造舊日鳳林風華!

*註1:關係人口:可能因為工作、求學的關係,曾經短期居住過在某個地方的人。

每鳳有曰】文字聽見這些鳳林說的話,每季一刊,慢慢看。

分享:
譜1

《每鳳有曰》是屬於鳳林人的地方刊物。透過報導地方人文地史、產業發展、生活藝術,引介鳳林的美好作為地方創生的觸發點,紀錄小鎮的風貌。

【鳳林挺手行動】111年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我們是鳳林返鄉移居青年!未來將在地方進行一連串活化實驗,建立串聯青年及返鄉移居者的交流平台~
【挺手】客語音譯(四線:tensu)有著互相幫忙而不求同等值回報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