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校長搖籃的推手-張七郎校長後代張玉蟬女士

分享:
出身新竹縣湖口的張七郎,受父親兄長的影響從醫,投身鳳林開設醫院;在局勢動盪的時期仍堅持辦學在鳳林設立中學、鼓勵女子就學,成為鳳林作育英才的領頭羊,鳳林因此成為校長孕育的搖籃,目前已有126位校長,張七郎可說是鳳林地方創生的第1人。

出身新竹縣湖口的張七郎,受父親兄長的影響從醫,投身鳳林開設醫院;在局勢動盪的時期仍堅持辦學在鳳林設立中學、鼓勵女子就學,成為鳳林作育英才的領頭羊,鳳林因此成為校長孕育的搖籃,目前已有126位校長,張七郎可說是鳳林地方創生的第1人。

照片∕游焰熾   插圖∕加賀   文∕潘文欽

資訊爆炸的今日學新知似乎已經是垂手可得的便利,只要有網路、只要有便利商店,上網查資料、閱讀書報刊物已經不受限於空間或資源。76年前的台灣教育環境是現今難以想像的刻苦襤褸。

台灣治理政府從日人轉變成國民政府,日本人長久以來以君主主義的殖民方式在管理台灣,雖然廣設醫療、教育機構提升台灣醫療與教育品質,但在農村教育普機率不高,多數鄉村的教育也僅止於初等教育的層級。當時要受中等教育就必須離鄉背井遠赴都市地區,當時受限於交通阻隔的鳳林,只是到花蓮市每天就必須耗費6小時以上的時間。鳳林在地學子交通、以及家庭經濟上都必須面臨的兩大考驗。

春風不吹,雨無度

出身新竹縣湖口的張七郎,受父親及兄長的影響,一心向醫,早期醫療不發達,張七郎受兄長鼓勵深知花蓮醫療匱乏的環境,決定投身鳳林開設醫院,感念父親就以父親之名開設仁壽醫院,懸壺濟世的醫德典範成為當時的花蓮頗具盛名的重要醫院之一。

行醫有餘之時有鑑於鳳林地方缺乏中等教育資源,不捨鳳林學子舟車勞頓之苦,下定決心要在鳳林興辦中學,肩負提升鳳林教育水平的使命。當時政局動盪,興辦學校絕非單有熱誠就得以如願,為了讓鳳林中學能順利地成立,張七郎必須自掏腰包捐贈縣府高達5萬元台幣的教育經費才能如願讓鳳林中學能順利成立。

君子設教興學,主在一視同仁

受教育在當時不僅受限於交通的阻隔,更主要的原因在於經濟能力以及性別之間的差距。重男輕女是傳統社會的束縛,女生受教育的機會遠低於男生,而在張七郎的觀念裡,教育應當平等,不該被侷限在性別之上,只要有心向上,都應該給予受教的機會。

張七郎有鑑於農村貧困,當時陸續好幾名養女,當時台灣仍以農業為主要產業型態,農村勞動力有賴於人力資源的投入,收養養子或養女的目的多半為增加家庭勞動力為主,但張七郎卻視地6養女為己出,鼓勵養女必須就學。

而養女就學的創舉自然引起許多同儕的忌妒與排擠,使得養女懷疑自己的受教權是否過於標新立異,憤而提出棄學的念頭,但心中始終不甘於此,而張七郎也看出端倪,排解同儕之間的疑慮與猜忌,灌輸受教育是開闊心胸為目標,不分貴賤,一視同仁讓養女一改觀念憤而向上努力求學,即便必須遠赴台東就讀,也仍然秉持毅力承受舟車勞頓之苦也要完成張七郎賦予的使命。

┃ 張七郎校長後代張玉蟬女士。

當年交通不便,遠赴台東就讀的最小養女只能在特定節日返回鳳林,張七郎為了迎接子女的歸來都打扮的體面提前到車站迎接子女的歸來,而在火車上遠遠的就可以看到父親的身影,思念之情讓子女早已忍不住心中的思念,視線被奪眶而出的眼淚模糊了視野,恨不得馬上狂奔超越火車快點抵達鳳林。

台灣局勢動盪,興學辦校、鼓勵女子就學在當時民風保守的花蓮,必須披荊斬棘破除舊思才能排除萬難的讓鳳林中學成立。而張七郎認為受教育是解決地方窮困的藩籬,打開地方遠景的不二途徑。

鳳林在張七郎設立中學以來許多學子經由張七郎及鳳林教會引介能到淡江大學繼續攻讀大學,讓鳳林因此成為校長孕育的搖籃,時至今日鳳林鎮已經有126位校長,都是受到當時興學風氣的影響,張七郎雖然是鳳林校長第1人,但對於鳳林的教育影響讓鳳林得以春風化雨至今仍然沒有停止,可說是鳳林地方創生的第1人。

即便在228事件後,家族蒙難,也遺留訓誡後代子孫,必須開拓眼界往國際發展,後代子女從鳳林開枝散葉遍及美國、巴西發展,在醫療、教育仍然肩負重任持續的拓展,而續留在鳳林的子女仍然堅守著父親的使命,為鳳林持續不遺餘力的犧牲奉獻。

每鳳有曰】文字聽見這些鳳林說的話,每季一刊,慢慢看。

分享:
人本SDGSb

《每鳳有曰》是屬於鳳林人的地方刊物。透過報導地方人文地史、產業發展、生活藝術,引介鳳林的美好作為地方創生的觸發點,紀錄小鎮的風貌。

【鳳林挺手行動】111年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
我們是鳳林返鄉移居青年!未來將在地方進行一連串活化實驗,建立串聯青年及返鄉移居者的交流平台~
【挺手】客語音譯(四線:tensu)有著互相幫忙而不求同等值回報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