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東街日式屋敷散步,來彈個古琴舞筆弄墨一番

分享:
離開了「齊東詩社」,走沒幾步轉個彎就來到了齊東街最著名的日式宿舍群。其實日治時代後所留下的日式建築不少,除了家屋外,還有就是大大小小的神社、武德殿等。還好這幾年上面開始重視觀光與文化保存,許多倖免於拆除命運,但是已經破敗的老建築一一的扶起改頭換面重新迎賓。<br><br>繼續走,隨手拍

離開了「齊東詩社」,走沒幾步轉個彎就來到了齊東街最著名的日式宿舍群。其實日治時代後所留下的日式建築不少,除了家屋外,還有就是大大小小的神社、武德殿等。還好這幾年上面開始重視觀光與文化保存,許多倖免於拆除命運,但是已經破敗的老建築一一的扶起改頭換面重新迎賓。

繼續走,隨手拍

齊東街就在我第一份媒體工作辦公室的旁邊,不過在那時候對於日式建築一點興趣也沒有,或者是說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多值得探訪紀錄的過往,因此總是行色匆匆的經過後趕往辦公室打卡....直到這幾年對於日本文化產生興趣,在台灣也不時尋找日式特色建築予以拍攝紀錄,逐漸的也就對於台灣這段日治歷史開始有所了解。

不管是殖民或被殖民,不管是清統、日治還是國民政府接收等等,歷史就是歷史,證據就是證據,真的無須冠上太多莫須有的解釋或說詞.....


┃ 齊東街日式宿舍群就位於齊東公園旁,原本傾頹幾乎敗壞殆盡,在這幾年又受到重視而有翻修計畫。
 

┃ 由齊東公園高處看過去,可以看到對面齊東街雙號的日式宿舍目前敗壞的模樣,目前僅能維持現況,若經費允許情況下也將會進行修復,但是要恢復當年的模樣難度非常高。
 

 

位於中正區的齊東街與濟南路一帶舊稱幸町,1920年開始日本政府大量興建職務官舍。類似的地方在台北還有師大路、臨沂街、杭州南路附近都有。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一併將日本人離開而閒置的官舍配置給中央的高官。經過歷史的推移逐漸敗破,直到台北市將其劃入市定古蹟與歷史建築群而有新的契機。


┃ 部分日式宿舍已經拆除成為綠地。左方圍牆上還可看到當年建築的痕跡。
 

齊東街日式宿舍群已經整建完成的共有兩間,一間是屬於台北琴道館,主要是發揚古琴文化與教學,另外一間則是以書法國畫為主的台北書畫院。這兩間日式建築因為損壞較輕微,修復難度不高,因此先予以修復後重新開放使用。至於另外一邊現在被鐵圍籬圍著的舊日式宿舍,要修復的難度比較高。


 

除了材料部分需要能夠找到來源外(屋梁柱一般都是杉木與檜木;屋頂瓦塊需要重新仿製生產),在工法部分,台灣雖然還有許多老師傅懂得這一塊,但是能不能負擔修復時體能上的付出以及工法部分是否可以符合當年的條件...等,都是要考慮的地方。更多的修復其實還是要日本老師傅出馬才比較有辦法。

林林總總條件限制下,經費只會高不會低,因此哪時候可以完成?各方說法都有,最短的也要兩年以後的事情....

較為特別的是在現地還有一間新的建案 ,這是頂新魏家所蓋的房子「馥久藏」,當初基地面積為900坪,但是後來發現部分基地面積包括了歷史建物,所以只能以500坪的格局來蓋。完銷與否並不清楚,不過整體意象跟周邊的日式宿舍群還算融合,也就別具風味。


┃ 先撇開修復與否的問題,來看看已經完成並開放的兩間日式宿舍的樣貌吧!
 
 

首先登場的是台北琴道館。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大門部分與主屋大門並非在同一軸線上,而是偏到左邊去,原因為何並不清楚,但可以看得出來應與華人風水之說有關係。另外偏移的大門應為後期屋主的傑作,因為西式大門是在國民政府來台後約50~60年代較多人使用。


┃ 台北琴道館內陰鬱蒼天,內部大門前有一株老樹,為日治時期所種植成長至今。
 

┃ 恢復後的前庭庭院其實並不寬廣,是否是因為都市計畫讓腹地內縮就不得而知。
 

┃ 正門的樣子。別看門是關上的就不敢進去。放心!大膽把門拉開進去就是。
 
┃ 午後的陽光斜斜的照映在大門口兩旁板凳上,散發著幽靜的氛圍,與幾步之遙的忠孝東路車水馬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 屋頂的瓦片是新的,因為顏色實在是太白了....(笑)不過主脊的瓦片就是當年的,顏色較深也較有老味道。
 

┃ 側面牆面大面積的開窗,可引入戶外的光線讓室內較為明亮;玻璃部分採用花紋毛玻璃,可兼顧隱私與採光。至於架高防潮通風的地板是日式町屋的特徵。
 
┃ 後院部分屋子呈L型排列,有幾座大踏腳石可讓屋內的人方便進到後花園休憩或整理。
 

不過我敢保證,當年的後花園絕對不是現在這個石頭水泥鋪地的樣子。就只能感嘆復舊只做了八成,未能完全重現當年的樣子真的很可惜。

┃ 由台北琴道館後院可以看到隔壁的台北書畫院。
 

┃ 希望日後有錢有閒,可以蓋一棟自己專屬的日式町屋。這種天氣在長廊下喝茶納涼,人生悠閒也不過如此.....
 

外面逛完了,現在走到裡面吧!

由於台北琴道館肩負著古琴復興的使命,因此不時有人會在此彈琴學琴,雖然是免費參觀的地方,但是進去後還是保持安靜,以免影響到他人。


┃ 原本的座敷(客廳)現在改為彈琴表演與座談等活動使用的空間。由大量的梁柱就可看出當年的格局。
 

┃ 後院部分較不擔心隱私曝光,所以採用透明玻璃。
 

┃ 整修完時也重現傳統日式借景功能與裝飾用的圓窗。這種窗戶在華人歷史上屢見不鮮,有機會到大陸老宅院參觀,也可以發現這樣概念的窗戶其實蠻多的。
 
 

┃ 側邊原本用為臥房的廂房現在則是作為古琴文化展覽用。檜木地板經歷了這麼多年,依舊完整,十分不容易。
 

由於部分空間有工作人員在使用中,所以就沒拍攝了。回到大門口穿好鞋子抬頭一望。喲!居然這個還保留著。


┃ 這是老屋子才會有的房屋稅籍牌,也就是說在當年這棟房屋有被編入稅籍當中。這張稅籍牌的區域還是已經消失的「城中區」。
 

┃ 在清水寺的清水坂兩邊的老屋也有類似的牌子釘在上面喔。
 

┃ 這種天氣來拍照是最舒服的,光線也是最棒的!
 

┃ 走過齊東街日式宿舍群,抬頭還可看到後期興建的方形水泥水塔,這是早期台北自來水歷史的見證物之一。
 

看完了台北琴道館後,轉往後面的台北書畫院,去體驗一下琴棋書畫中的書畫氛圍。台北書畫院前身也是日式宿舍群之一。整個宿舍群建造時雖然延續日本工法,但也因應台灣氣候有些調整。

 
 

┃ 在台灣的日式建築大特色部分與日本看到的傳統町屋一樣,例如有「出窗」的設計。
 

所謂出窗就是窗戶突出於建築壁外面,然後在窗戶上方設有簷板,是為了因應台灣多風多雨的氣候。

┃ 台北書畫院全貌之一。可看到外牆大量採用裝飾雨淋板。
 
┃ 台北書畫院後院。
 

台北書畫院在拍攝當天雖然有開放,不過內部因為部分物品重新整理的關係所以就沒進去看了...就只能找時間再去拍囉。

分享:
譜1

一個用相機記錄旅程的人,一個用內心體會旅程的人

我,只是過客,而不是停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