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凡特系列:沒有大哥就沒有我,那個龐大的鄂圖曼帝國

分享:
上一篇我們提到了黎凡特地區:中古世紀的海上共和國靠著黎凡特地區與歐洲之間的貿易活動而存活,甚至影響了歐洲各國與鄂圖曼帝國的經濟與戰爭。

上一篇我們提到了黎凡特地區:中古世紀的海上共和國靠著黎凡特地區與歐洲之間的貿易活動而存活,甚至影響了歐洲各國與鄂圖曼帝國的經濟與戰爭。

上一篇我們提到了黎凡特地區:中古世紀的海上共和國靠著黎凡特地區與歐洲之間的貿易活動而存活,甚至影響了歐洲各國與鄂圖曼帝國的經濟與戰爭。

延伸閱讀:克羅埃西亞HR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的五件了不起的故事

黎凡特這個詞在中文中很少被提到,但是在歐洲或一些英語世界中,倒是常常看到,到底哪裡是黎凡特呢?

什麼是黎凡特?

黎凡特是一個地裡概念的統稱,與宗教、種族、國家沒有關係,跟地中海很有關係。他的意思是從法語延伸而來的,是『升起』的意思,也就是『東方,太陽日出升起的地方』。在過去,是鄂圖曼帝國的國土範圍之一,因此我們知道,這個名字是由位處西方的歐洲人對鄂圖曼帝國中地中海東岸的那些開放與國際化的大城市的稱呼。

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發現小亞細亞往東,還有一個更大的國家~完全不同的世界呢,所以我們亞洲這邊在歐美也被稱為遠東地區。

以狹義的定義來說黎凡特的是位置在現今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以色列、賽普勒斯及土耳其東南部地區那塊;廣泛的說,則延伸到希臘、埃及,甚至利比亞東部都稱為黎凡特。

黎凡特不只是一個模糊地理位置的代稱而已,他也代表了西方基督教與東方伊斯蘭的交流,這不全然是宗教的交流,也代表了經濟貿易、娛樂與同盟之間的對話。隨著鄂圖曼帝國擴張到西部巴爾幹半島等國家,西方各國面對這個龐大帝國除了有壓力之外,也開始有了結盟的合作計畫,法國與鄂圖曼帝國的結盟,穆斯林的哈里發與基督教國王結盟等,伴隨而來的就是貿易活動了,而當時有一群從歐洲而來的外國人在鄂圖曼帝國內做生意,生活,甚至在帝國內出生,這些人就被稱為黎凡特人,因為結盟的關係,黎凡特人享有特權,他們可以遵照自己的法律與秩序,如果黎凡特人自己人之間的糾紛就會在他們自己的領事法院裡面裁決,那如果是跟鄂圖曼帝國本國人發生糾紛,就會去帝國的本土法院,雙方請翻譯來調停。黎凡特人大多數為天主教,鄂圖曼帝國沒有太多像歐洲國家一樣特別針對宗教的嚴格限制,所以在這些城市內會看到清真寺、基督教堂、猶太教堂並行,各式各樣的文化在街上混合著,穆斯林進到教堂內聽音樂平靜心靈,歐洲人也會穿著土耳其的服飾避暑…等。

聽到這裡,有沒有覺得怎麼跟我想像的這麼不一樣啊?

總之呢,黎凡特在早期是對鄂圖曼境內的歐洲人的稱呼,後因為貿易關係,轉變成地中海東部沿岸城市小範圍至大範圍地區的代稱,甚至是對鄂圖曼帝國的統稱,而現今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至約旦都可稱為黎凡特地區。

在了解更深入之前,我們要先大概了解一下鄂圖曼帝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鄂圖曼帝國

鄂圖曼(Ottoman)也稱為奧斯曼(Osman),曾經是一個強盛龐大的國家,在1299年成立,直到1923年瓦解成為現在的土耳其共和國。

現在在中文中,會看到兩個名詞,鄂圖曼與奧斯曼,到底哪個是正確的?差在哪裡?其實就是翻譯的差別,鄂圖曼帝國的開國蘇丹奧斯曼一世,土耳其語為Osman,唸法為Othman,帝國最初沒有自己的文字,用波斯文來書寫,因此把th的發音寫成了t,當帝國逐漸往西方擴張之後,日耳曼人將之唸成Ottoman了。在清朝時翻譯英文的文獻而翻成鄂圖曼,沿用到民國時期,所以香港、台灣稱為鄂圖曼帝國,而中國則根據最原始的發音翻譯為奧斯曼帝國。其實指的都是同一個,這個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古國。

其實比起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鄂圖曼帝國遺留下來的文化產物似乎沒有這麼印象深刻,但鄂圖曼帝國的文化影響與建築卻是漂亮且有趣的不得了。他的知名度在歐洲各國爆炸性的展開,是由於這個本來就很強大的,以伊斯蘭為名的軍事國家,在1453年由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了在基督教中代表著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佔領君士坦丁堡才開始聲名大噪,並在之後蘇萊曼大帝時期一路進攻到了巴爾幹半島,還分割了匈牙利,一度圍攻了維也納,並佔領烏克蘭把黑海包圍成自家的內海了呢。

題外話,關於鄂圖曼帝國的領土地圖上只顯示到阿爾及利亞,但資料又有提到摩洛哥,到底有沒有統治過摩洛哥呢?我曾經與一位領隊哥哥爭辯過,很多資料都說鄂圖曼從來沒有佔領過摩洛哥,而我則在英語的資料裡查到在1554年蘇萊曼大帝確實有佔領過摩洛哥的菲斯,因此鄂圖曼的勢力應該是也深入到了摩洛哥才對,不過摩洛哥的政權也是有夠亂的,實在不好搞,最後是由阿卜杜勒·馬利克是在鄂圖曼境內就職蘇丹並佔領了菲斯。結論是摩洛哥是屬於鄂圖曼的附屬國,但還保持獨立,再向伊斯坦堡繳納稅金這樣。摩洛哥的歷史實在太過複雜,由好多細碎的王朝推翻來推翻去的,我實在也被搞得很模糊,是不是這樣菲斯帽才傳進鄂圖曼的啊?現在路上有些復古的店還是會看到菲斯帽呢。

伊斯坦堡的名稱


┃ picture from Qantara.de

回到正題,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後來也改名為現在的伊斯坦堡。這個城市我真的太喜歡了,記得第一次到伊斯坦堡時是下午,沒有多久就看到了黃昏,夕陽照射在清真寺上面,配上天空翱翔的海鷗群以及四起的喚拜聲,彷彿一瞬間踏入一個跨時空的千年古城,那份感動到現在想到還是覺得心跳不已。

關於伊斯坦堡的故事,豐富到可以再開一篇來講了,在此我先簡單的介紹這個得天獨厚城市的名字的定義吧。

朝代更迭,這個城市換了好幾次名字,最一開始叫做『萊戈斯(Lygos)』,應該是色雷斯人的名字,一個屬於色雷斯人(保加利亞、土耳其、希臘東北部)的部落;後來成為希臘的貿易小鎮『拜占庭』;西元三世紀時,因為羅馬皇帝為了紀念兒子而將此取名『奧古斯塔·安東尼納』;西元330年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將此立為新帝都,稱為『新羅馬』,並於他去世不久後,人們改稱為『君士坦丁堡』。

而為什麼改名為伊斯坦堡,是因為被鄂圖曼帝國攻陷了,所以改名為伊斯坦堡的嗎?

有兩種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最常聽到導遊說的,伊斯坦堡就是很多穆斯林住的地方Islam bol,叫久了就變成了Istanbul了,改名的意義就像是對基督教世界的嗆聲一樣。

其實不是這樣的喔!鄂圖曼帝國並沒有變更本地的地理名稱的習慣,這條叫中正路、那裡是中山路,大條的是經國路(誤)。

另一個說法是目前最多人支持的說法,以前這個城市還叫做君士坦丁堡時,名字太長了Constantinople,希臘人會用希臘語說『進城去』,發音接近伊斯坦堡,所以久了就成了伊斯坦堡了Istanbul。這說法我覺得對一半,把君士坦丁堡稱作城Polis很合理,不過不應該是名字太長所以才改的,我反而認為是一開始用比較非官方的說法來稱這裡,久了發音的關係才慢慢變更的,因為過去的伊斯坦堡不是現在這麼大,進城指的是進去舊的君士坦丁堡,就是舊城區的圍牆內,像加拉達塔那裡都不屬於城內,因此他們才會稱為進城去。可以確定的一點,鄂圖曼時期依舊稱這城市為君士坦丁堡,土耳其語為Kostantiniyye,直到1930年土耳其共和國後追求一制性與統一才正式把這個城市正名為伊斯坦堡,禁止再稱呼君士坦丁堡。

一個土耳其人建立的伊斯蘭軍事大國?


┃ Image by Ben Kerckx from Pixabay

跟我一樣對西洋史稍微了解,但不是完全專精的人,聽到鄂圖曼帝國時,是不是第一個聯想到一個土耳其人建立的伊斯蘭大帝國呢?

其實在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只是越深入瞭解越發現,這是從西方文獻而得知的錯誤資訊,用現代民族主義的概念去設想過去有點難以理解,他不是一個只有土耳其人當官的國家,也不是只有土耳其人為主要民族的國家,更不是一個只有伊斯蘭的國家。

有去過土耳其旅遊的人是否有發現,為什麼土耳其吸引人?這麼多人去過後愛上那裡?除了環境很美之外,他能夠讓你每到一個城市,就說著不同背景的故事,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跟風格。

到了伊斯坦堡,你能看到滿滿的鄂圖曼帝國的首都風情:
?聖索菲亞博物館內(現在改回清真寺了)展示著拜占庭時期基督教信仰中心的教堂、聖殿、鑲嵌畫,以及清真寺的聖龕、圓盤,世界唯一結合基督教與伊斯蘭的拜占庭式建築。
?對面的藍色清真寺是由蘇丹艾哈邁德下令由知名建築師錫南的徒弟穆罕默德阿迦建造,試圖蓋一座超過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了不起的另一建築,裡面除了腳息味以及越遮越多的假天花板之外,我真的一度考慮買一堆伊茲尼克磁磚回家貼在房間。
?拿來混時間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我們都叫他賽馬場Hippodrome,有哪個城市的的公園裡面同時曾經有過『古羅馬競技場』、『君士坦丁堡賽馬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被搶的牆柱』、『從希臘德爾菲阿波羅神殿搬來的蛇柱』,當我真的到了德爾菲時從山上往下看真的有一種感動,原來你原本放在這裏啊、『圖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一年內又同時去了埃及路可索卡納克神廟後,再回到這個廣場,確實感到我愛我的工作(落淚,哈哈哈哈哈誇張戲精)。
?每次必去的托卡匹皇宮雖然觀光味很重,但也確實是清楚了解到當時鄂圖曼有多有錢,有人說沒有中國的建築氣派,沒錯,怎麼有一種比賽誰比較會敗家的概念??,仔細一看,全部都是用大理石蓋成的,大理石很貴耶還要運到這裡來,他們的氣派是比較低調的啦。透過這裏還可以了解當時鄂圖曼多注重禮節,各國大使排隊參拜的情況,還記得上一篇有說過每年11月拉古薩需要派使者過來進貢嗎?城裡城外也可以了解穆斯林對水的重視,各種噴泉,以及當時公共設施的興建等。

若到了以弗所、貝爾加蒙、帕慕卡雷(棉堡),馬上感受到不一樣的城市氛圍,這裡沒有了帝國風情,取代的是古希臘、古羅馬的遺跡,若要比較的話,以弗所比希臘境內的各項古蹟保存更加完善。

到了伊茲密爾,這座古名『士麥納』的城市,現在看起來又繁忙又進步,這裡的土耳其人大多金髮藍眼,皮膚較白,思想比起其他城市更為開放,喜歡歐洲的生活風格,進入城市之前就感受到氛圍變了。沒錯,這裡就是黎凡特港口之一。

離開了愛琴海以東的幾個城市,到了孔亞,這裡卻突然轉為嚴肅拘謹,路上多了許多穿著恰多爾Chador的婦女,你以為穆斯林女人都需要這麼穿嗎?呵呵,我遇到一位從伊茲密爾的導遊告訴我,我也是穆斯林,但我不喜歡孔亞,太保守了。其實我也滿喜歡孔亞的啦,在這裡我們會開始講講伊斯蘭的故事,這裡是有著旋轉舞的神祕主義蘇菲教派的發源地。

到了旅客最愛的卡帕多奇亞,撇除如同外星球的地質與熱氣球不說,這裡更沒有所謂伊斯蘭古國的氣氛,取而代之的是一堆1000多年前地下城市與基督教堂洞穴。

這些都還是現今土耳其境內而已呢,我還沒說其他在一戰過後鄂圖曼帝國瓦解前分裂出去的區域。像現今阿拉伯地區的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拉克等,以及在西邊比較靠近的希臘,這些地區的文化與食物都還是很相近,有鄂圖曼帝國留下來的蹤跡,都在地中海東岸嘛~特產也非常相近。

但是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前南斯拉夫各國以及匈牙利就沒有影響這麼深的感覺了,這些國家把被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解讀為黑暗時期,我認為原因是因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這兩個各自有著自己個性的宗教,吵了幾千年,他們很不願意被納入領土中。另一個很可能跟當時鄂圖曼帝國內將俘虜來基督徒納入奴隸制有關,沒錯,這就是為什麼拉古薩要廢除奴隸制。至於北非的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與阿爾及利亞則又是完全不一樣的生活風格。

鄂圖曼帝國就是這樣的存在,一個國家內包含了各自的體制與信仰,不同的語言與生活模式,這些人民雖然都在帝國底下,帝國強大時,國內各種族乖乖臣服帝國,到後期漸漸衰敗開始出現民族認同,紛紛希望脫離帝國控制,並都不覺得自己屬於鄂圖曼的後裔,甚至連土耳其現在的國父凱末爾在建國之初也是設法想要擺脫鄂圖曼的體制與影響,建立一個民族主義的國家。

鄂圖曼藝術與風格

話雖如此,這麼龐大的帝國怎麼可能不對這世界產生影響呢?只是我前面提到的,跟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比起來,影響似乎沒有這麼顯著與推崇,可能是我們接收訊息的來源通常來自歐洲吧,我在這之中感受到歐洲人對東方這個伊斯蘭大國又愛又恨,充滿矛盾,恨他的極度擴張,威脅到了整個歐洲,也氣它封住了前往東邊的入口,但又不禁被他的異國情調吸引。像是不甘願幫他做宣傳一樣,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內鄂圖曼像真的是惡徒,但莫札特的音樂裡,又找到許多屬於他的東方元素。

想到羅馬帝國會想到什麼?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競技場、澡堂、混凝土等建築,文字經濟等影響太多了。想到拜占庭,宗教的影響,因崇尚希臘文化與保存,間接影響了後期文藝復興的發展。而想到鄂圖曼想到了什麼呢?由於伊斯蘭教,對人物畫像大多忌諱,反對崇拜偶像,尤其是遜尼派更加嚴格,所以遺留下來的藝術品不像天主教有這麼多美麗的畫像,雕刻等等。會不會是因為這樣,傳播力才不如西方的兩大帝國呢?

不可以推崇偶像,沒有太多人物畫,取而代之的是很多花花草草,以及美麗的阿拉伯毛筆字。讓鄂圖曼遺留下來的藝術有著無可取代的獨特風格。

土耳其的地毯不僅細緻耐用,由女性負責編織的地毯,上面還有一些動物、花卉,發揮自己想像力的圖騰等。說實話跟波斯與印度地毯比起來,踩在土耳其的地毯上真的回不去了。

他們的陶瓷器與精美的伊茲尼克磁磚上會有一種優雅的花紋,通常上面有手繪鬱金香。想到鬱金香很多人都先想到荷蘭吧,實際上鬱金香來自土耳其,可是土耳其的國花唷。

鮮艷明亮的配色也是鄂圖曼的風格之一,不僅顯現在手工藝品上,也同樣呈現在畫作上,19、20世紀之後鄂圖曼開始西化,送了一群學生到歐洲學畫,一戰的關係被迫回國,帶著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概念回到了土耳其,這些畫作稱為『土耳其印象派』,繪畫更著重在亮度、顏色,畫作、設計上,非常美麗,有興趣看看這個畫作就到IG或FB搜尋『茜茜小姐的漫遊深談』我會把這些放在上面分享給大家。

鄂圖曼風格的美食

我知道我知道,很多台灣人跟團來到土耳其就覺得東西難吃,不管夏天冬天每餐開飯前吃生菜吃到胃裡發寒。我記得我第一次到土耳其時是遊客,可能抱著這樣的心態,或著本身太好餵養,我怎麼覺得沒有想像中難吃,甚至很健康,每道菜都不會太油膩,生菜配上橄欖油及石榴醋很清爽啊,持續吃下去我都瘦了(不是餓瘦了喔~)

由於菜色都是經年累月會有所變化,但食材與種類習慣不會差異太多,所以在食物這篇我會鄂圖曼與現代土耳其混著說,其實到現在即便是希臘、黎巴嫩等地的餐飲習慣還是與土耳其一樣的,就是因為地理位置都在地中海,以及古老習慣流傳下來的關係。

土耳其菜可是世界三大名菜之一:中國菜、法國菜、土耳其菜,每次車上都有人要質疑我。實際上世界三大名菜指的是三大菜系,中國菜代表中國日本朝鮮等菜系,法國菜係代表著西餐,土耳其菜代表著中東菜系啊,中東的朋友們表示到土耳其要小心變胖,食物很好吃呢!

鄂圖曼的美食影響的範圍除了中東菜系之外,希臘,巴爾幹半島都被深深影響,基本上就是最健康的地中海飲食,營養師常推廣的五色蔬果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菜系的飲食習慣粗分為:沙拉、麵包、湯品、肉類、茶或咖啡、甜點。配合文化在這裡把我感受到的跟大家分享一下,但我會特別著重在說說甜點,太多故事可以分享了。

鄂圖曼的飲食文化是謹慎的,在這種文化精神中,非常重視人跟人之間的尊重,在廚房做菜時味道是不可以影響外面甚至其他家庭的,因為可能這家比較富裕吃得很好,外面的窮人沒有東西吃,他們會謹慎的避免展現出這樣的貧富差距。以他們的文化來說,引起人的嫉妒會招來厄運啊,才會要有藍眼睛避邪。

另外,他們一天用餐兩次,早午餐以及晚餐,並且可能的話,全家人一起吃飯,伊斯蘭的先知說全家用餐帶來家族繁榮。

用餐順序通常第一道是湯品,大部分是扁豆湯,有分成白扁豆、紅扁豆與綠扁豆,湯的話可以配麵包,對,麵包是主食,飯是配菜,所以飯量不多,通常會跟主菜肉類擺在一盤,麵包除了可以沾湯之外,也有皮塔可以選擇。再來是沙拉,他們會準備新鮮與多樣性的生菜,各種你想像得到的地中海各色蔬菜,配上橄欖油,還可以佐檸檬汁與石榴醬,不僅是中東地區,甚至影響了東西歐。

接著是主菜,不論是肉,或著是魚,最多用烤的方式,烹調方式都很簡單,吃食物的原味,肉類有很多種類,羊肉通常最貴,再來牛肉,還有些地方喜歡吃鳥或鴿子,但不吃豬肉。依照伊斯蘭的教規處理肉類血要放乾,所以肉都會比較硬比較柴,他們會搭配牛油或羊油,或著用蔬菜包裹肉。有一道菜是用葡萄葉包飯跟肉,再配上優格非常好吃耶,對了,泡椒也是他們的最愛,別以為他們都不吃辣喔,他們的泡椒可是酸酸辣辣的很過癮呢。吃完主菜後就是甜點跟茶或咖啡囉。土耳其可是全世界喝茶第一名的國家,他們喜歡的茶跟台灣不太一樣,他們喝的是紅茶,而且要全熱的,很多家庭早上媽媽會泡一大壺供家人引用,一天至少要喝6個鬱金香小杯以上,甚至更多,路邊也會有小販在賣茶,而土耳其的咖啡也跟義式咖啡或美式咖啡不同,他們的咖啡偏苦,會有渣沈澱在下面,尤其是女孩喝完咖啡後,會將杯子顛倒蓋起來,然後依照咖啡渣流動的形狀來占卜喔。但是大家知道嗎?咖啡可是阿拉伯人開始喝,因戰爭鄂圖曼土耳其從維也納傳到歐洲的呢。

鄂圖曼的甜食

最後是鄂圖曼帝國的甜點啦,甜點對整個鄂圖曼帝國的飲食文化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從蘇丹的私人守衛隊開始,出生、結婚、齋戒。都有甜點的陪伴,就知道他們對甜食的熱愛了。尤其是在齋戒月的時候,餓了一整天,吃一份甜點不僅補充一整天力氣,還可以撫慰飢餓的心靈,甜食對他們很重要啊。鄂圖曼有一句諺語:我們吃甜食,我們說蜜語。(怎麼跟台語諺語很像),難怪到了土耳其他們熱情又好客。

鄂圖曼的甜點主要分6種類型:

1. Bakalava 果仁蜜餅 或 巴克拉瓦餅:這是最受歡迎的一種糕點之一,最早從1473年誕生於托卡匹皇宮,很快就傳遍了阿拉伯地區、北非及巴爾幹半島的帝國境內。它是用一層一層桿到薄薄的餅皮,裡面包著各種堅果,最受歡迎的是開心果,核桃也很不錯,吃起來外層酥脆,咬下去鬆軟多汁,奶油配上蜂蜜的濃郁,檸檬汁的清香,以及果仁的香脆,非常可口。 要做出這薄千層糕餅需要有很高的技術,所以當時厲害的糕點師會去參加比賽,要把餅皮?得越薄越好,然後在70公分遠的地方丟硬幣,硬幣能夠穿破麵皮就獲勝了。

2. 土耳其軟糖:這應該算是所有甜品中紅遍世界的一款了吧,土耳其軟糖有分兩款,一款是平價版的Lokum,有沒有看過納尼亞傳奇呢?裡面女巫迷惑孩子的軟糖,外觀方方正正裹著糖粉,裡面包著堅果或果乾,切成小小一塊,他被稱為『喉嚨的安慰』,據說在18世紀末時蘇丹吃膩了當時流行的硬糖,正在對甜品師提出嚴格的要求,一位從家鄉到伊斯坦堡打拼的青年發明的,後來這位青年成為了鄂圖曼帝國內首屈一指,並且是唯一的民間蘇丹御用甜品師,接著又由英國商人傳至歐洲,這款有些會用當地的甜菜根取代蜂蜜。另一款是豪華版的Sultan Wrap Lokumu,這款軟糖從外觀看起來就豪華很多,他是用整片蜂蜜加入鮮奶油的糖,撒上不同口味的果乾、堅果等,用捲的方式包起來,因為沒有防腐劑,通常3–7天內要吃完,我個人會比較喜歡這款軟糖,撒上滿滿的玫瑰花瓣,或是開心果、蔓越梅都超好吃,但每家品牌不同口味,台灣人超紅的那個牌子我吃過覺得很死甜,不懂為何而紅???

3. Asure 阿舒拉:也稱為諾亞的布丁,這算是鄂圖曼最有名、最具精神指標的甜點了。它是一個充滿儀式的甜品,通常會在伊斯蘭曆第一個月的10到20天製作,還結合了諾亞方舟的神話與宗教故事,據說在洪水結束之後,船停在亞拉拉山,諾亞跟倖存者把最後補給品殘留下的40多種食材匯集在一起製作成的。伊斯蘭曆第10天也稱為阿舒拉節,在這天製作有人說是因為這天是亞當跟夏娃相遇的日子,為了紀念這一天而做的,但也有人否認這個說法,另一個說法是,這甜點是為了亞當不經允許就吃了夏娃給的禁果,後來上帝念在他受人所騙,原諒他而輕罰,感謝上帝而做的。這甜品是穀物為基底,在加入堅果、肉桂、豆類、石榴、果乾跟糖等,顏色很鮮豔,沒錯,就是土耳其八寶粥。

4. Halva 哈瓦爾酥糖:Halva源自阿拉伯語,在西元9世紀開始成為平民又生活化的酥糖,它的做法是用麵粉或堅果醬加入糖、奶油煮到硬以後切小塊來吃的,就是吃糖的感覺,哈哈,還有一種是做成糖絲,類似龍鬚糖的口感。在托卡匹皇宮內有一個專門做酥糖的房間,在一些代表重要里程盃的日子發給大家吃,例如蘇丹兒子的割禮,學校畢業,兵役退伍,羔羊斷奶,祈求降雨,以及第一朵番紅花開花時的慶祝日之類的時期。

5. Gullac 榖辣曲 玫瑰果仁派:這只有在齋戒月時才會出現的甜點,跟前面說的甜點比起來,這個比較清爽不甜膩,齋戒月吃的時候負擔比較小。它是把薄派皮泡在甜牛奶中,中間夾上大量的果仁跟糖,一層一層堆疊,最上層再撒上玫瑰、蔓越梅、石榴及開心果等,而它的特色是還要加入玫瑰水,外觀看起來就像是玫瑰花瓣鋪成的盤子一樣。

6. Sutlac 米布丁:顧名思義就是用米、牛奶、玉米粉、蛋黃、糖等做成的甜點,深受各地歡迎,在1549年時義大利的費拉拉公爵跟廚師都曾提出要求要吃這份甜點,甚至義大利的傭兵隊長還直接指定加入菜單之中。

當然鄂圖曼的甜點不只這些,有時候在路邊看到的小顆亮亮的硬糖等都是屬於他們的特色,只是細數到太累了,先介紹給你們幾個比較有特色的就好了。

經過以上的介紹,對於土耳其美食有沒有更近一步的瞭解了呢?如果想要看更多土耳其菜,介紹你們一個最近紅遍中東的網紅廚師,不是跩西西的灑鹽哥,是看了會很開心的CZN Burak布拉克,1994年出生才26歲的CZN布拉克不管煮什麼美食看起來快速又順手,而且全程笑咪咪的看著鏡頭,怎麼都不會切到手,看了心情又好又餓,推薦你們透過他的影片來了解土耳其的食物。

說了這麼多,不小心又介紹到太細了,主要是想讓大家更了解老大哥鄂圖曼這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他的重要性,若真的深談土耳其還多著可以說的呢,爭議性也很大。

下一篇我會正式進入主題,現今僅存能代表黎凡特的城市:黎巴嫩。最近他們是多事之秋,這個國家離台灣很遠,很陌生的國家,但其實還真的很陌生,跟我們的刻板印象非常不一樣哦。

再次感謝能夠看到這裡的讀者們,你們好棒,讓我們一起在旅遊時能更深度了解一個城市,一段背景,一些故事;讓我們一起成長吧。

有興趣可以搜尋可以到各大Podcast平台搜尋「茜茜小姐的漫遊深談」,用聽的感覺不一樣!當然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討論喔

部落格:茜茜的腦內啡| 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 FirstoryYouTube

參考文獻:

1. 在Philip Mansel的”黎凡特“一書及We are all Levantines now可以找到詳細訊息。
2. 在林佳世子的“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的和平”一書中可以查到詳細訊息。
3. 在Ashley Clark的Chapter 5 Turkish Arts可以查到詳細訊息。
4. 在Michela Becchi的Typical Turkish sweets, from the Ottoman Empire to present day可以查到詳細訊息。

分享:
譜1

導遊領隊四道曙光,專業到KUSO,樣樣難不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