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闖貓星人地球新據點,嶺腳車站體驗當年興盛風華

分享:
寫完了上一篇後,才發現對嶺腳車站的故事還有很多沒有挖掘出來,因此趁著昨日天氣還穩定的時候再跑了一趟嶺腳車站。雖然天空沒有上次那樣湛藍,但是剛剛略有點悶熱的天氣反而很適合騎車出遊....於是把四輪的放在家裡,騎上很久沒動的重機,拎著相機再度前往貓星人地球新據點嶺腳車站前進

寫完了上一篇後,才發現對嶺腳車站的故事還有很多沒有挖掘出來,因此趁著昨日天氣還穩定的時候再跑了一趟嶺腳車站。雖然天空沒有上次那樣湛藍,但是剛剛略有點悶熱的天氣反而很適合騎車出遊....於是把四輪的放在家裡,騎上很久沒動的重機,拎著相機再度前往貓星人地球新據點嶺腳車站前進


嘿嘿....

你看不到我

看不到我

看不到我

看不到我

看不到我...........


寫完了前篇後,才發現對嶺腳車站的故事還有很多沒有挖掘出來,因此趁著昨日天氣還穩定的時候再跑了一趟嶺腳車站。雖然天空沒有上周六那樣湛藍,但是剛剛略有點悶熱的天氣反而很適合騎車出遊....於是把四輪仔放在家裡,騎上很久沒動的重機,拎著相機再度前往貓星人地球新據點嶺腳車站前進。


嶺腳車站當地真的很適合慢走漫遊,尤其是原以為到十分那裡一定要拼106縣道前往,沒想到亂走亂騎之下,還發現有著一條產業道路可以直通,而且保證沒什麼車子,也就不用擔心在彎道上遇對向亂超車的不良車輛了.....

嶺腳車站是當地嶺腳社區的過往交通樞紐。以往居住在這邊的人要去台北,除了走到106縣道上搭乘台北客運到木柵再轉車外,另外一個交通方式就是搭平溪支線前往八堵站,然後再轉火車到台北車站。不管怎樣的大眾交通方式,就是花時間跟麻煩。

但也因為有平溪支線經過,鐵道、老房子、瀑布與礦坑遺跡,形成了嶺腳車站難以言喻的美。在這邊時空彷彿停滯不前。喝著一杯香淳的咖啡,看著當地的貓星人視若無人驕傲的慢慢從你眼前晃過,這種感覺真的是超級舒服的!

這次去的主要原因,就是要看一下「蔡家小洋樓」。在這個算是偏鄉的地方,一般的房屋大都是平房為主,甚少有兩層樓以上的建築,畢竟在當時經濟環境不是這麼寬裕的年代,能夠蓋兩層樓以上的房子,大都是經商或者是地主之類的,純耕作或者是以體力付出勞動族群,是不太可能有這個辦法。頂多是土角厝或是石頭厝就已經很不錯了。

蔡家小洋樓卻是在當地一個異數。根據當地介紹的牌子中所寫。蔡家小洋樓建於1939年,也就是日據時代。房樓主人蔡全在當地創立永昌煤礦。沒錯!就是煤礦,因為平溪一帶早期可是北部礦業重鎮,所開採出來的煤礦都是透過平溪支線經八堵往基隆港出口。

也因為開礦的關係,讓礦場經營人有著一筆又一筆巨大的收入才能興建這座洋樓。不過整個洋樓的建築風格與大稻埕還是大溪老街哪種風格相比則是低調很多,但是整體感覺又很棒,十分適合作為婚紗人像外拍的地方。

只可惜這座十分漂亮的洋樓,卻敵不過歲月的摧殘逐漸荒廢中,主要因為蔡家子孫現在大都散居國外,留在國內的也都不在這裡,目前管理者是蔡信健先生。看來並沒有花很多心思維護。

第一眼看到這個洋樓,除了驚嘆外就是覺得好可惜,若整修當成餐廳、有書香的咖啡廳甚至是展覽館也好......任其敗壞真的可惜了這座洋樓。

看圖吧!


第一眼看到蔡家小洋樓,馬上聯想到的就是類似高雄英國領事館或者是淡水紅毛城一樣的建築Style。

整座洋樓是以紅磚為主要的建材,地板則是水泥所打的地基。經過前庭後,印入眼簾最明顯的就是一大兩小的紅磚拱門設計。在日據時代要做到這樣的設計,除了設計師對於力學要計算到位、師父要有很強的建築功力外,也可以看出房屋主人蔡家對於美的堅持。


進入蔡家小洋樓的前庭,會先經過一株茂盛的楓樹(?),樹的茂盛與主幹的粗細,粗估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前庭部分地面有舖現代停車場常使用的透水水泥磚,而沒有保留以前純土(或石礫)地的樣貌。看得出來蔡家或是當地人還有來整理,因為雜草並不多。


站在前廊下拍出去,這張照片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拱門面對入口顯露出紅磚,但是由拱門下看出去,卻可以發現背面已經有水泥敷料。這是原本就有的設計還是後期為了穩定拱門本身的強度而加工就不得而知。


由側面看過去,可以看到前廊左右也採拱門的設計,上方還有一座露台。露台上的女兒牆高度粗估約六十公分高。

讓我比較納悶的是,女兒牆並非是填滿的實心牆,而是有柱子的設計。但是柱子卻不是如早年洋樓般用的是曲形車矩樣貌,而是用兩顆紅磚直立疊起來當柱子。這算是省錢?還是搭配整體風格?也是一個謎團


拉近一點來看露台的樣貌。 

由房屋正面與側面看得出來約有1.5公尺高度的紅磚接合面的水泥重新填補過。牆面的轉角處已經有植物橫生。


注意看一下側面靠近正面的轉角處,有一排紅磚排法非橫式而是直立的方式。我推想當初這裡一定有開著一個側門,後來因為安全、風水或者是其他原因用紅磚封起來則不得而知,僅留下了當時原本門的痕跡。


後門部分的樣子,因為背陽的關係顯得比較潮溼,苔蘚也到處生長。後面比起正面的樣子,顯得比較隨便簡單。例如二樓的女兒牆看起來就是比較沒有特別的加以設計,但是又可以看得出來紅磚拼出來的樣子有點類似「壽」字。兩面牆壁已經用水泥糊起來了,可惜。

原以為左、右邊部分好像是較為後期增建出來的,因為整體風格有點唐突,而且右邊透過玻璃探頭一看裡面還有現代化的廁所....


看似後期增建,又好像不是。主要是水泥牆面上有開十字孔,這是為了通風用的,很多早期建築都會用到。隱約還可看到紅磚,所以後期增建的因素低了許多,不過也有可能是與主建築相差沒多久增建出來的。


傾頹的後門,與當年的繁盛樣貌有著極大的違和感。


外牆窗戶分兩種型式,一個是左右拉動式,跟現代的建築概念一樣,另外就是傾斜式的氣窗。這種氣窗小時候念國小時教室就是這樣,不過隨著不斷的改建已經逐漸消失。注意一下氣窗上方伸出來的小遮雨板,接縫處還有柏油做防水,應該也是後期改的吧?


大門雖然已經封起來,但是有一塊玻璃是破的,將相機伸進去拍了幾張照片,但是因為光線很弱,所以僅這一張成功。透過照片可以看到客廳地板是磁磚的,應也是後期整建鋪上去,早期的話應該只是水泥而已。另外客廳底還有一台鋼琴。

想像一下當年蔡家住戶彈著鋼琴,清脆悠揚的琴聲,房屋周邊的鳥鳴、樹葉被風吹動的沙沙聲音,交織出一片悠閒恬靜的田園生活風情....這才是活著的感覺啊!
鋼琴背後的牆壁居然是木頭的,讓我很詫異,我以為應該是紅磚水泥的....通往二樓的樓梯就在牆壁背後。


由側面看進去的樣子,整體採光很不錯。

花了30分鐘的時間慢慢的逛著這個小洋樓,邊拍照片邊嘆氣,因為這一棟這麼美的建築就任其荒廢!想一想新北市政府願意花兩千萬把深坑老街給重建成當年樣貌,蔡家小洋樓也可以比照啊!就跟蔡家人談合作,談授權之類的,把這個歷史遺跡給好好保留或重新利用,就跟日本一樣。

或許會有人說因為產權還是屬於民間的,所以政府無權整理。若這樣說就更該打屁股,台灣很多地方的老建築也是政府協助整建的,不是嗎?

接下來就是嶺腳車站這邊的補遺照片,就不多解釋了,各位就請看圖....



























這一張一定要說一下,應該是早年製冰棒的模子。

分享:
譜1

一個用相機記錄旅程的人,一個用內心體會旅程的人

我,只是過客,而不是停駐